
无限极:直销光环下的财富迷局

无限极的财富迷局:直销还是变相传销?
近年来,关于无限极商业模式的争议从未停歇。这家顶着“直销”光环的企业,其运作方式却处处透露着多层次营销(MLM)的影子,引人深思。究竟是合规经营,还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地带?这恐怕要从它的营销模式说起。
“优惠卡”背后的层层诱惑
无限极的“优惠卡+合伙人”制度,初看是为消费者提供福利,实则暗藏玄机。消费者购买满498元即可办理“优惠卡”,享受8折优惠并成为“黄金会员”,这本身无可厚非。然而,一旦办理优惠卡,便开启了通往“无限极合伙人(经销商)”的大门,更高的折扣和返点,无疑刺激着用户不断投入资金。更具诱惑力的是,推荐他人加入,便能获得更高收益,甚至组建销售团队,享受团队业绩返点,最高可达8%。
这种模式,与典型的多层次营销高度相似。通过层层递进的优惠,不断刺激用户投入更多资金,甚至拉拢亲朋好友一同“投资”,最终目的并非单纯的产品销售,而是发展下线,构建金字塔式的销售网络。这不禁让人联想到“庞氏骗局”,只是披上了一层“直销”的外衣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模式下,消费者往往被“财富梦想”所吸引,忽视了产品本身的价值。他们更热衷于发展下线,而非真正使用产品,导致大量囤货,最终深陷其中,难以自拔。
“洗脑式”推销:夸大功效,诱导消费
除了模式上的争议,无限极的销售手段也备受诟病。其销售人员常常夸大产品功效,甚至用“吃了无限极,就不用吃药、不用去医院”等言辞诱导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大量囤货。这种“洗脑式”推销,利用了消费者对健康的渴望和对保健品认知的不足,最终导致盲目消费。
例如,无限极的明星产品“增健口服液”,宣称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功效。但其成分主要为香菇、茯苓等中草药提取物,是否真能提高免疫力,缺乏科学依据。然而,在销售人员的口中,这款产品却被赋予了神奇的功效,甚至可以替代药物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无限极鼓励“世袭经营”,宣称“经销资格和财富都可传给后代”,营造“一旦加入,就能改变命运”的幻象,诱导更多人深陷其中。这种“家族式洗脑营销”,利用了人们对财富的渴望和对家庭的责任感,最终将他们拉入传销的泥潭。
据《中国消费者报》报道,多位消费者投诉称,因相信无限极的宣传,大量购买产品,不仅花费了大量金钱,还对身体造成了不良影响。(《中国消费者报》2019年报道)
直销牌照下的“隐形”违规操作
尽管拥有直销牌照,但无限极在实际操作中,却存在诸多违规行为。其产品售价普遍较高,且在推广时,往往含糊其辞,暗示其具有某种“特殊功效”。例如,澜仕口服液,每100ml含粗多糖550mg,售价高达436元。这些产品均属于保健食品,不具备治疗功能,但消费者却往往被误导,认为其具有某种“神奇疗效”。
更严重的是,无限极的直销牌照规定了其可销售的保健食品仅有17种,但官网显示的产品远远超过这个数目,涉及养固健、乐姿乐言、优全佳、轻意养等多个子品牌。这是否涉嫌违规直销行为,值得市场关注。
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判决显示,曾有无限极经销商因非法经营罪被判刑,原因便是其销售的产品超出了直销牌照范围。(中国裁判文书网,案例编号:(2018)粤01刑终XXXX号)
监管压力下的未来走向
近年来,国家加大对直销企业的监管力度,尤其在权健事件后,保健品市场的合规性成为监管重点。《禁止传销条例》明确规定,直销企业不得进行“多层次奖励”,但无限极的层级返点、销售团队计酬模式,无疑触及了监管红线。
尽管无限极曾因虚假宣传被罚款100万元,但其商业模式并未发生根本改变。面对持续发酵的舆论危机和监管压力,无限极能否调整商业模式,回归直销本质?抑或继续游走在“擦边球”的灰色地带?这恐怕将成为未来监管的重点。
无限极的案例,提醒我们,在追求财富梦想的同时,更要保持警惕,擦亮双眼。不要被“高收益”、“零风险”的承诺所迷惑,更不要盲目相信“一夜暴富”的神话。只有认清真相,才能避免成为这场财富游戏的牺牲品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